Shaping Things(2005)由Sterling觀看人類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的科技,以及會改變的生活、觀念模式,整體出五種「人與技術」的變化:Artfact(手作品)、Machine(機器)、Product(產品)、Gizmos(數碼物)、Spime、Biot。其中,Spime 代表著連結著各種時間Time和空間Space的網絡,它跟IoT時常在解釋的想像很類似,但是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)不免讓人無法脫離「Things」的侷限,若我們思考目前大多數人們對於物聯網的概念,很多情境告訴我們是一群「會連上網路的物件(Connected things, Networked things)」。
Spime要強調的是「Internet」所形成的網絡力量,他是通過各種對人、對環境、對物在時空上各種資訊的累積,集結而成一種全新的存在,現身於日常生活裡,Spime能隨時被召喚出來,也透過各種命名重新現身於生活之中,在這個年代裡,不是人們告訴物件「我的需求」,而是Spime透過蒐集各種生活的資訊,來告訴我「真正的需求」。
Spime-來自科幻小說大師的預言 IoT
2017, Jun 1, on Speculatizen
Design fiction 和 Speculative design兩個名詞在設計研究界,越來越有影響力,台灣也相繼越來越多設計師開始討論。此篇將分享國際間對於design fiction和speculative design的解釋。關於中文的翻譯,本篇想將design fiction和speculative design稱呼為「設計幻象」,一是致敬中文世界的幻象,將曾經消失於台灣的「幻象」雜誌再度橋撘回來;二則「幻象」一詞充滿各種想像,設計幻象體現各種多重世界,讓身處不同時空的我們,利用各種幻象來橋接彼此的想法,不管是奇幻、科幻、魔幻的主題,都可以是「幻象」所包含的,「設計幻象」重點在於如何讓人感到陌異化,並且脫離現下時空的侷限。
「設計幻象」是什麼?Design Fiction & Speculative design — 1
2016, Dec 15, on Speculatizen
繼上一篇「設計幻象是什麼?design fiction & speculative design -1」,以西方學術與台灣科幻文學的角度,介紹「設計幻象」的定義,設幻設計如同小說家文字,而設計物是設計師的文字,即體現各種多重世界,讓身處不同時空的觀眾,能夠橋接彼此的想法,窺視世界的多重樣貌,甚至是對未來更有想像力。但是,充滿想像力、文學性、反思性的「設計幻象」,那麼對於台灣的意義是什麼?台灣有需要設計幻象嗎?本篇以自身的產品設計師求學經歷為例,反思與分享為何台灣需要「設計幻象」。
台灣需要「設計幻象」嗎?Design fiction & Speculative design -2
2017, May 18, on Speculatizen